
浸大首次举办“国际大气环境、极端天气与健康会议”。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莫楠)为应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与空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挑战,香港浸会大学近日首次举办“国际大气环境、极端天气与健康会议”,汇聚全球约200名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透过跨学科协作与科研创新,应对气候危机并保障公众健康。会议为气候、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科研交流与政策对话搭建了重要国际平台。会上同时宣布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AAS)香港联络办公室正式成立并举行揭牌仪式,此为该期刊继英国气象局后设立的第二个国际联络点。
会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京港学术交流中心,以及北京大学空气—气候—健康整合研究计画与交流平台的支持。AAS主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曹军骥在会上介绍了期刊的发展现状与重点方向,并与浸大副校长(研究及拓展)暨研究院院长吕爱平共同主持揭牌仪式。

《大气科学进展》主编曹军骥(左)及浸大副校长(研究及拓展)暨研究院院长吕爱平(右)为《大气科学进展》香港联络办公室揭牌。
浸大校长衞炳江致辞时指出,今年香港极端天气频发,包括破纪录的热带气旋与黑色暴雨警告次数,反映跨区域合作与跨学科整合的迫切性。浸大将持续发挥“科学—政策”桥樑作用,推动以实证为基础的环境决策与合作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科学二处处长郑袁明表示,委员会长期重视大气与环境科学的基础研究,强调基础科研在深入理解气候—环境—健康交互机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指出国际合作对推动科研创新的关键意义。
开幕典礼后,大会安排多场由国际知名学者发表的主旨报告。来自中国科学院、杜克大学、伯明翰大学、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延世大学及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分别就气候与空气污染相互作用、大气化学、空气质量观测及气溶胶过程等前沿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会议亦设六个主题环节,涵盖大气与环境科学的关键议题,包括:空气污染成因与减排策略、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机制、天气与空气污染複合极端事件、气候—化学相互作用与未来预测、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城市气候、环境、健康与韧性建设。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分享最新观测技术、数值模拟方法与跨学科研究成果,为提升环境风险评估与制定科学减缓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