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资讯 / 正文

领军对话|澳城大叶桂平副校长:澳门高教质量正跃升 港澳高校互补性强

近日,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教授接受「湾区教育智库」陈锦云主席的专访,围绕"澳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转型路径"与"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机制"两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编者按

近日,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教授接受「湾区教育智库」陈锦云主席的专访,围绕"澳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转型路径"与"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机制"两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作为澳门高等教育界兼具学术影响力与管理经验的代表人物,叶教授结合《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2021-2030)》实施背景,系统阐释了澳门高校在学科布局优化、科研成果转化、区域资源整合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以及就澳门与香港合作联动发表看法。

叶桂平教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留影

人物简介

叶桂平教授自2022年8月起出任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拥有广泛认可的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在担任现职之前,他曾任该校协理副校长及助理校长,主管科研与学术发展;并曾在澳门科技大学担任教学与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国际旅游学院课程协调主任,因其教学表现卓越而获“教学杰出奖”。

一.战略转型: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学科建设新范式

陈锦云主席:近年,澳门高等教育领域在学科建设方面呈现出怎样的发展特点?与过往相比,有哪些显着的变化和突破?

叶桂平副校长:近年,澳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呈现战略聚焦、跨界融合与区域协同特征,发展逻辑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单一学科转向多元协同,紧扣特色化、国际化、产学研融合的核心方向,呈现出“传统优势学科升级、新兴交叉学科突破”的鲜明特点,与国家战略、区域经济需求紧密结合。

《澳门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2021-2030)》将学科结构调整列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明确指出高校需围绕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优化专业设置,学科布局向科技、中医药、现代金融、文旅会展等战略领域倾斜。同时,葡语教育、旅游管理等传统优势学科借中葡平台升级,与巴西、葡萄牙等国高校实现学分互认,使葡语学科从语言教学拓展至区域研究、国际法等跨学科领域。

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澳门高校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产学研示范基地,结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立“澳门研发、横琴转化”闭环,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落地”的创新体系。目前澳门拥有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带动高校在中医药标准化、芯片设计等领域获突破,产学研合作深度显着增强。

总体而言,澳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已形成战略新兴学科引领、传统优势学科升级、产学研深度融合、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的格局,为澳门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也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样本。

叶桂平教授在贵州师范学院做学术演讲

二.发挥澳门中葡平台优势,培育湾区与葡语国家交流人才

陈锦云主席:在澳门与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您认为澳门高校应如何借助自身优势,培养出更多能助力大湾区与葡语国家开展交流合作的人才?在促进澳门与内地青年学生交流方面,澳门城大有哪些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

叶桂平副校长:作为世界上唯一以中文和葡文为官方语言的地区,澳门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在促进中国与葡语国家的交流合作中发挥着桥头堡的作用。

其一,聚焦葡语国家研究,构建“小而精”学科体系。依托澳门中葡商贸合作平台优势,设针对性研究机构与数据中心,提供充足资源支持;配合横琴深合区建设,推“葡语+专业”双学位模式,培养精通葡语且熟悉国际规则的法律、金融、科技人才,强化澳门该领域竞争优势。

其二,创新“双协同”机制,打造复合型涉外人才高地。鼓励高校探索跨学科与国际化培养模式,一方面推动葡语与法律、金融、人工智能等学科深度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另一方面深化与葡语国家高校联合培养,培育兼具国际视野与国内环境认知的复合型人才。

其三,推动产学研融合,构建智力枢纽。为湾区重点实验室与葡语国家高校合作牵线,围绕高新科技、医疗技术等领域探索,促进成果转化;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推动区域国别研究交流合作,助力澳门成为连接中国与葡语国家的重要智力纽带。

在促进两地青年学生交流方面,澳城大作为“粤澳高校联盟”的会员单位,近年积极与国内院校建立学分互认及师生互换机制,并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交流考察等活动,促进两地青年相互学习交流。同时亦与湾区企业联手推出青年实习计划及创业就业嘉年华等,推动澳门青年融入湾区,服务国家发展。

三.横琴大学城与港澳高校协作:错位发展与资源整合

陈锦云主席:澳门规划在横琴深合区建设大学城,您对此有何建议?澳门与香港高校可以如何加强协作?

叶桂平副校长:深合区大学城建设是推动澳门高等教育走出澳门、融入湾区的关键举措。在课程设置上,应明确澳门高校在大学城内的差异化定位,立足现有教育资源,整合高校科研力量与平台资源,充分依托深合区的空间载体优势与政策红利,围绕中医药现代化、旅游会展高质量发展、中葡经贸合作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有效规避与香港在科技创新、现代金融领域,以及珠海在理工科领域的同质化竞争,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高等教育格局。

其次,持续深化跨区域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推动港澳珠三地高校建立师资互聘、学分互认、实验室共享的常态化协作机制,通过资源整合与功能互补,释放“1+1+1>3”的协同效应,提升区域高等教育整体办学质量与创新能力。

此外,应强化制度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简化港澳高校师生在横琴的居住、资格认证、科研经费跨境流动等审批流程、优化服务机制,破除跨区域协作中的制度性壁垒,为深合区大学城建设提供畅通高效的制度环境支撑。

在港澳高校协作层面,需以聚焦区域共性议题、打造实质性合作载体为核心导向,一方面,围绕大湾区可持续发展、跨境公共服务均等化、中葡经贸便利化等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组建港澳高校联合科研团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另一方面,深化学生跨校交流项目建设,通过联合培养、学术论坛、实践项目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跨区域协作能力与区域服务意识,为大湾区建设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在港澳高校协作方面,澳门与香港高等教育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澳门城市大学与香港多家高校建立了多维度合作关系,涵盖学生交换、合作科研、学术会议及教师培训等多个领域。此外,澳门城大积极参与“粤港澳高校联盟”,推动联盟内教师互访、合办课程及共建实验室,尤其在人工智能、城市治理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强协同创新。

叶桂平教授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四.大湾区人才流动:机遇与挑战

陈锦云主席:在促进人才在大湾区内流动与融合方面,澳门高校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贵校是如何积极应对这些挑战,为学生提供更多在大湾区实习、就业和创业的机会的?

叶桂平副校长:澳门高校在促进人才大湾区流动方面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需要应对诸多挑战。从机遇来看,大湾区内地城市产业体系完整,创新活力强劲,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旺盛,为澳门高校毕业生拓展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同时,深合区释放的政策红利形成强力支撑,包括职业资格互认、税收优惠、住房保障等优惠待遇为人才流动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平台持续完善,高校间资源共享、合作办学等机制不断深化,为澳门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办学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然而,澳门高校也面临着“制度衔接”与“认知适配”两大挑战。一方面,澳门与湾区城市在职业资格认证、薪酬核算体系、社会保障衔接等方面仍存在制度差异,部分毕业生因担忧制度和文化差异,对湾区就业持谨慎观望态度。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大湾区产业布局、就业市场动态的认知深度不足,内地企业对澳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认知程度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发展,澳门城市大学积极拓展与内地政府、高校及企业的合作关系,签订多项实习与就业合作协议,在多个湾区城市与内地企业设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在知名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及公共服务部门的实践机会。学校亦为学生提供大湾区政策咨询、就业辅导和创业支持,并定期举办招聘博览会和企业参访活动,增强学生的跨区域就业能力。

五.高校赋能:学术、产业与人才的三重融合

陈锦云主席: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区域合作成为澳门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您认为高校如何借助大湾区的资源优势和合作机遇,促进澳门与大湾区的学术交流、产业合作和人才引进与培养?

叶桂平副校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应立足“学术协同、产研融合、人才汇聚”三大定位,深度对接大湾区优质资源,为澳门与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注入动能。澳门高校应主动融入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网络,以共建学术联盟、联合实验室等实体合作载体为抓手,推动科研资源跨域流动与共享;同时聚焦大湾区战略发展需求,开展前瞻性研究,为区域政策制定提供专业化智力支撑,提升学术服务区域发展的精准度。

在产研融合层面,需坚持需求导向与成果转化双轮驱动。以大湾区重点产业布局及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协作机制,推动高校科研团队与企业技术部门深度对接,将高校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破解科技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实现学术价值与产业价值的协同提升。

在人才汇聚层面,应构建“引育并举、双向流动”的立体化人才机制。一方面,依托大湾区人才政策红利,靶向引进内地及国际领域内优秀科研人才与领军学者,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开展跨校联合培养项目等方式,吸引优质生源,夯实人才储备基础。此外,针对湾区企业员工职业发展需求,开发跨境金融风险管理、文旅产业精细化运营、中医药国际贸易等定制化能力提升课程,提升区域人才整体素质,进一步强化高校与产业界的联动纽带。

未来,澳门高校需持续深化与大湾区的多维度协同。在学术研究层面,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跨学科课题攻关,整合两地科研资源,突破技术瓶颈;在人才培养领域,构建 “课程互认、学分互通” 机制,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践平台;在文化交流方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促进多元文化交融互鉴。在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实现自身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跨越式提升。

责任编辑:吴美玉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