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越来越多建筑,包括公营房屋,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他们大多在内地制造。有相关建筑商介绍,将香港公屋经典的“Y型”和“十字型”设计,结合“组装合成”建筑法,能缩短施工期三至六个月,同时降低建造成本。目前他们正优化技术,造价有望进一步下调,亦有信心将“组装合成”技术打入国际市场。
香港近年探索“组装合成”技术应用场景,成果瞩目:去年启用的香港城市大学李兆基学生宿舍村是现时全球最大的采用“组装合成”建成的学生宿舍;最近立法会综合大楼扩建主体工程,是香港第一个在原有公共建筑物上采用“组装合成”进行扩建的项目。
据悉,目前香港有超过100个政府及私人项目,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有相关建筑商称,每个组件灌注混凝土后,会预留连接用的钢筋,安装时直接嵌上去。
内地的中国海龙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是提供“组装合成”建筑法,模块化产品一站式服务公司。疫情期间,曾只花4个月即建成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
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近日率团参观,了解“组装合成”建筑法的最新发展。中国海龙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兼项目总监潘春明表示,刚刚获得由香港建科院颁发的“组装合成”制造商认可,是首批取得许可的企业,大大提升了该公司在香港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相信在“一带一路”的引领下,可以让“组装合成”技术打入国际市场。
潘春明介绍,目前“组装合成”技术已经成熟到可以随时拆卸,“因为我们现在安装的技术,都是用很简单的螺丝、螺丝管去安装”,也会避免把结构墙设置于“组装合成”模块的中间位置,以增加用家的使用灵活度。
据悉,每个模块都配备一个独立的二维码,业主可透过手机应用程式追踪模块的生产过程,以及材料应用等资料。
潘春明提到,将香港公屋经典的“Y型”和“十字型”设计,结合“组装合成”建筑法,能缩短施工期三至六个月,同时降低建造成本。他相信随著技术成熟,造价将进一步下调。
潘春明强调,会继续研发“组装合成”,再优化体系、设计,令现场容易安装、厂房生产容易,同时培训公司员工,做好面向国际市场的准备。
香港发展局局长宁汉豪早前发表网志指出,近年积极推动业界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提升生产力及成本效益。并称会继续在香港及海外推广,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组装合成”建筑科技和建造中心,从而成为全球具有竞争力的建筑品牌。
此外,香港发展局近期也积极向国际市场推广“组装合成”建筑法,包括接待来自卡塔尔及爱尔兰的代表团,他们均对这种高效建筑方法很有兴趣。(完)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