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曹晶瑞)“舌尖上的安全”关系到每个人,农药兽药残留仍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风险。11月2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专场,在答记者问时,市委农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连武介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北京经验。
他表示,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先全国。近年来,北京市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守底线”“拉高线”同步推进,全力推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全程监管、优质安全的首都农安监管模式,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2024年国家例行监测合格率99.1%,高于全国平均合格率1.1个百分点。
“‘产出来’方面,我们通过标准化、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替代粗放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升生产源头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自控能力,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减药、增产、增效,确保了‘产出来’的安全,提高了安全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陈连武表示,北京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农业标准化基地等级划分与评定规范》地方标准,从8个方面50项要素持续开展标准化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农业标准化基地1164家,农产品年产量达122.7万吨,占全市“菜篮子”产品总量的46.3%。
陈连武介绍,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绿色有机生产方式。创新实施种植业绿色农产品整体推进行动,持续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服务,示范带动生产主体全面提升绿色生产能力。截至目前,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121家、获证产品432个,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总产量达45.18万吨,年底前可达46万吨,实现较“十三五”末翻一番的目标。
同时,创新启动安全优质新鲜蔬菜产业提升专项行动。集合产前、产中、产后标准化生产技术,形成安优鲜的25项关键技术标准示范体系,编制“一点一策”建设方案,推进30余家示范基地提升生产水平和安全优质新鲜蔬菜供给。
在“管出来”方面,通过筑牢“两个基础”,推进农安工作向个性化服务、差异化管理、精准化打击、全方位控制的智慧监管转变,指导服务生产,严把农产品上市关口。“我们创新开展乡镇农安管理等级评定、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等,不断夯实基层监管基础;通过网格化监管、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重点品种药物残留攻坚治理专项等,推进‘最严格的监管’落地见效。创新推出京农码,搭建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的信息平台,展示农产品品种、生产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管理、产品检测等方面场景,让消费者获得农产品生产中更全面的过程信息、更透明的消费体验、更深度的信任感。”
不仅如此,北京还建立完善了“市区镇部门监测”与“企业自检”相结合的“3+1”检验检测体系。推动落实“四位一体”监测工作机制,即风险调查、风险评估、风险检测、监督抽检,市区年定量抽检超4.3万批次,快速检测20万批次,农药兽药等检测参数累计超千项,检测体系能力水平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农兽药和重金属残留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陈连武表示,“未来五年,将持续打造北京农产品安全、优质、新鲜的卖点,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价值共享,从价格价值端促进生产端农产品质量安全提档升级。”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