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香港 / 正文

香江观察:跨界协作推动创新 AI教育凝聚“香港特色”

由教育局、香港教育城及数码港合办的“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日前在香港举行,吸引近千人次参与,也彰显了香港学界对AI教育的高度关注和支持。AI的赋能,会给教育带来哪些改变?

香港新闻网11月25日电(记者 冯秋榆)由教育局、香港教育城及数码港合办的“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日前在香港举行,吸引近千人次参与,也彰显了香港学界对AI教育的高度关注和支持。AI的赋能,会给教育带来哪些改变?在“官、产、学、研”的跨界合作下,香港的AI教育凸显了哪些特色?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青少年AI教育联合实验室副主任肖延宇在接受香港新闻网记者专访时谈到,无论从国家政策还是教育的意义、实际效果来看,AI赋能教育,已势在必行。

教育局副局长施俊辉博士.JP致欢迎辞时指,将为学校引入优质共享资源,支援学校推行人工智能教育。(采访对象供图)

香港“官、产、学、研” 打出AI教育“组合拳”

“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目标之一,香港教育局将持续推动数字教育。“教育局副局长施俊辉博士身兼数字教育策略发展督导委员会主席,他在开幕致辞时谈到:希望通过跨界合作和科企互动,展示创新教学示例,为学校引入更多优质共享资源,支援学校推行人工智能教育,同时启发教师将创新科技融入课堂,提升学与教效能,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据悉,今年11月中旬,施俊辉在《数字教育新里程 齐迎学年新气象》的文章中曾透露:香港教育局正在编订《中小学数字教育蓝图》,其中涵盖推展数字教育的具体方案,包括订定“人工智能素养”学习架构、将AI教育纳入核心课程、强化教师的人工智能培训、引入企业资源等,以全面推动香港数字教育的未来发展。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和教与学创新中心教授陈嘉玉教授深入剖析了教育工作者应如何适应 AI 时代,重塑教学模式。香港教育城表示,将自今年起积极升级转型,从教育资源平台蜕变为推动香港数字教育的“超级联系人”,联系政策制定者、学术、科技、投资界和研究机构,合力构建具香港特色的数字教育生态圈。“这不只是技术的革新,更是重塑教育理念。” 香港教育城主席李汉祥说。

数码港智慧城市及数码转型总监蔡伟杰对香港新闻网记者介绍,近半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组织老师和学生从校园走出来,在初创企业参观学习,2025年1-9月,超过120所香港学校的1500名以上的学生参与了在数码港举行的企业参观/研讨或竞赛。数码港将通过培育计划、加速器和策略性合作,培育更多教育科技初创企业,也会定期协同企业与教育界、学校进行配对交流,鼓励创新方案的采用,启发共同创作,确保香港在数码时代保持教育创新的领先地位。据悉,为进一步凝聚跨界力量,教城于活动期间,分别与香港互联网注册管理有限公司、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以及香港电脑学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图源:香港教育城网页)

“科技如何带来在校的健康快乐感”受关注

记者采访了解到,此次“教育科技方案展览” 展示了20 项本地及海外创新方案,包括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利用生成式AI聊天机器人技术鼓励英语沟通的学英语平台;香港教育大学促进混合式学习的“七步骤SWEETIE教学法”(情境、引发思考问题、构思、探索、反思、创新、延伸);香港普通话研习社运用AI将传统的纸本练习电子化、互动化、自动化的学习平台QDCS;仁济医院董事局利用AI和大数据技术协助提升文凭试的学习平台等。

此外,“科技如何带来在校的健康快乐感”的话题也颇受业界关注,香港贝智人工智能专注于为特殊教育需要(SEN)学生提供人工智能辅助,香港心聆署理关注“AI如何赋能校园的心理健康”;Zoala “佐拉”的创办人及行政总裁李福伟认为,AI工具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被赋予了更多积极角色,从而提升沟通、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等核心领导能力,一些校园AI工具还提供了帮助青少年与兴趣和目标相投的同龄人建立联系的功能,促进在校园内与有共同兴趣或经历相似的同龄人的联系,并结合科学化框架和人性关怀,帮助学生和老师培养情绪韧性、自我觉察,并建立可持续的幸福习惯。

北京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青少年AI教育联合实验室副主任肖延宇于11月21日香港教城举行的人工智能论坛上发表演讲(采访对象供图)

专家看点:AI赋能教育,已势在必行

身负青少年AI教育推广任务,北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青少年AI教育联合实验室副主任肖延宇还有一个非常POP的网名:“画小二”。同时,作为中华儿促会人工智能专家和北京的一些小学担任校外班主任,亲身实践AI教育的经历带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AI赋能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肖延宇援引21世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改革倡导者肯·罗宾逊爵士观点认为,“从教育的意义来说,初创于19世纪前的教育体系在当时还不是公共事业,而是为了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对工作最实用的科目是最重要的科目——‘工具化’地求学,不这样上学就找不到工作。而当下的教育不能停留在200年前,人类的记忆力和计算能力不可能比得过大模型,在‘第四次科技革命’面前,生产要素变成了‘数据+智能+创造力’,教育形态倡导跨学科学习、自适应成长,从训练‘已知问题解决能力’到培养‘未知领域开拓能力’演进——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肖延宇认为,从实际运用的感受来说,使用AI,孩子们上课的兴致更高、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发挥空间更大;而老师也可以从过去繁多的写教案、作业批改、写报道等事务中更多地倚仗“AI助教”,抽出更多时间进行师生间更有情感性、心灵成长性的交流。“‘AI助教’可以在两三分钟内根据关键词和指定要求,生成一个跨语文、数学、音乐、地理、历史和心理学学科的,国家获奖级水准的教案;进而,教案还可以生成PPT和生动的教学视频。”而且,它无极限、无专利。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说,从2024年11月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到2025年1月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以及“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关于教育要“高质量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两个核心要点,“可以看到,国家的政策迭代和推动速度非常快,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成为‘双减’之后的‘加法’,要求全中国的中小学校在2030年之前普及AI教育,因此,接下来的五年时间,任务非常艰巨。”肖延宇认为,目前AI教育中,师资的力量最为关键,也需要先行,首先是老师的观念要转变。(完)

责任编辑:王兰兰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