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HICOOL2025全球创业者峰会期间,香港理工大学(简称“理大”)高级副校长赵汝恒教授受邀出席,率领一众理大团队参展是次活动,更于主题论坛担任主讲嘉宾,就与中国内地的创科合作分享远见卓识。期间,赵汝恒接受香港商报专访,深入解读理大在“创新贡献社会”理念下的科研转化、人才培养路径,并详细阐述如何透过国际化与内地合作,特别是与北京创新生态的联动,为香港及大湾区科技创新注入动能。
科研落地:跨学科平台搭桥,打通“实验室到产业端”通道
作为以“务实科研”著称的高校,理大始终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作为科研核心导向。赵汝恒介绍,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挑战,单一学科已难以应对,因此理大成立“理大高等研究院”这一中央交叉学科平台,整合全校不同领域科研力量,聚焦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未来食品等尖端领域,形成“先进科技及制造”“健康与福祉”“智慧及可持续城市发展”三大研究方向。
“科研成果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必须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方案。”赵汝恒强调,理大从两个层面构建“校园/实验室—产业端”加速通道:一方面建立专业技术评估团队,从商业潜力、专利布局、市场应用三维度评估成果,并透过创新基金、天使基金推动早期转化;另一方面联合政府、龙头企业、创投机构,打造科研孵化平台与场景对接生态,例如透过内地技术创新研究院,将成果对接智慧城市、健康科技等真实应用场景,实现“从科研到市场”的全链路覆盖。
人才培育:首设“科技创业硕士”课程,锻造“技术+商业”复合型人才
青年科创人才是生态发展的核心动力。赵汝恒透露,理大将于2026年1月推出全新“科技创业硕士”课程,旨在破解传统教育中“技术与商业脱节”的痛点,培养能打通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创业者。
该课程以三大需求为出发点:响应国家及大湾区对“科技+商业”复合人才的迫切需求、聚焦“实验室到商业落地”全流程实战、发挥理大的研究资源与全球知识转移及创业网络优势。教学上采用“课堂+实践”混合模式,学生不仅在香港学习技术与创业知识,还将赴理大内地技术创新研究院开展项目实践,亲身参与初创孵化,掌握商业模式设计、融资、产品转化等实战能力。此外,课程还联合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内地高校,以及美国圣荷西州立大学硅谷项目,为学生提供海内外协作机会,并以中文为主要教学语言,贴近创业实际语言环境。
京港联动:深化科研协作与成果落地,共建“双向创新通道”
理大向来重视与内地创新资源的对接,北京作为重点区域,已形成多项合作成果。赵汝恒表示,目前理大透过与HICOOL等北京创新平台合作,成功推动科研成果与初创项目进入北京产业生态;未来将从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一是推动理大实验室与北京高校共建研究平台,强化联合研发;二是透过政策衔接与产业对接,促进成果在京津冀地区落地应用;三是搭建青年创新交流平台,推动两地人才互动,培育国际竞争力项目。
谈及对北京创业生态的观察,赵汝恒指出三大新趋势:其一,生态国际化程度提升,渐增海外团队来京寻求产业合作与应用场景;其二,创业者聚焦深科技与社会价值,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项目体现“科技解决社会问题”的导向;其三,生态协同效率提升,高校、科研机构、产业园区、投资机构合作紧密度加强,为项目成长提供优质土壤。“北京与香港在创新生态上互补性强,理大愿意充当桥梁,共同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创新网络。”
国际化与区域适配:航太技术“降维转化”,赋能大湾区低空经济
作为香港首个加入国际宇航联盟的高校,理大凭借航太领域贡献获IAF“3G+”多元化奖。赵汝恒表示,理大在航太航空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始终紧扣香港及大湾区产业需求,透过四项举措实现技术与需求的精准适配:一是锚定区域战略,将航太领域的精密控制、智慧感知技术“降维转化”,对接国家低空经济战略与大湾区“航空物流枢纽”建设;二是构建“政产学研”协同网络,与香港特区政府“发展低空经济工作组”、大湾区低空经济联盟及中国铁塔等企业合作,加速技术商业化;三是成立“低空经济研究中心”,研发空域管理、智慧感知核心技术,探索货运、载人运输创新方案;四是开设“低空经济理学硕士课程”,培育兼具国际视野与区域产业经验的专业人才。
以合作为纽带,共筑科创生态新未来
此次HICOOL2025全球创业者峰会上,理大与HICOOL的战略合作,标志着京港创新联动迈入新阶段。赵汝恒表示,理大将持续以“创新贡献社会”为理念,深化科研转化、人才培育与跨区域合作,既推动全球前沿技术落地香港及大湾区,也助力本地成果走向世界,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贡献“理大力量”。(记者 刘子莉)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