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月明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将在北京举行。在9月3日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是再次肯定“9月3日”的历史与法律意义,守护历史真相。
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9月3日正式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在2015年9月3日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以抗战与反法西斯为主题的盛大阅兵。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曾短暂设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但很快便更改回9月3日。这两者究竟有何区别?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关键问题在于,《终战诏书》仅是口头宣布,实际上当时中国部分地区仍有战斗。真正国际公认的受降仪式,则是在半个月后的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中、美、英、苏等9国代表亦签字,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律上的正式结束,中国亦终于迎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直至次日,确认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才奔走相告,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举国欢庆,这是以9月3日作为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历史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的决定,是对历史事实和法律文件的重新确认和强化,旨在正本清源。
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应邀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在报章发表署名文章,其中指出要坚持正确二战史观。事实上,日本1945年在《终战诏书》上只字未提日本“战败”和“投降”,只有“终战”,甚至在正文中称“交战已阅四载”,将战争历史时间篡改,否认发动“九一八事变”的侵华恶行。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时至今日,仍然有人不断试图否定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严重挑衅人类良知和国际正义。因此,今次阅兵意义在于坚决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
今次纪念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一方面要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艰苦斗争,缅怀无数军民的英勇献身牺牲;另一方面是要在当前变乱交织的国际环境下,彰显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强大能力。香港社会和市民,尤其是年轻人,都应更深刻了解中国人民曾经饱受列强侵略之害的历史,体会世界和平、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定的珍贵。笔者也期望,世界各国能真正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携手为人类前途命运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系立法会议员、贵州省政协常委)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