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首页要闻 / 正文

香港赛马会敲敲记忆计划累计逾4.4万师生参与

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的捐助,开展为期三年的“赛马会‘敲敲记忆’艺术科技及文化教育计划”。

香港新闻网8月22日电 社区留有不少文化痕迹,历史文化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同学若多细心观察、“敲敲”日常生活的事物,发掘背后蕴藏的历史小故事,更能拉近同学们与历史文化的距离,提升其学习兴趣。为此,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下称工作室)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的捐助,开展为期三年的“赛马会‘敲敲记忆’艺术科技及文化教育计划”。此计划旨在透过结合科技与实质体验的跨学科活动及非华语学生双语教材套,为中文、历史、常识、视觉艺术及德育、公民及国民教育等科目注入创新元素。

“赛马会敲敲记忆”计划累计逾4.4万师生参与。图源:主办方

自2022/23学年起,全港中小学校能免费报名参与富趣味,具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工作室安排导师到校进行活动教学,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透过课堂内外的互动与科技,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听故事,更能亲手参与、发挥创意,让历史文化与日常生活扣连,互动学习更添趣味。

此外,非华语学生人数日增,学界对中华文化为题材的非华语教材套需求随之渐增,工作室为支援任教非华语学生教师的教学需要,特意开发双语艺术文化教材套,免费提供予申请学校。

“敲敲记忆”计划成效显着 逾4.4万师生受惠

“赛马会‘敲敲记忆’”计划结合多元文化内容与艺术科技等互动元素,设计一系列富启发性的学生活动及学与教资源,让学生藉此探索古今生活,从身边事物发掘蕴含的“记忆”,了解历史脉络和各时代的社会演变。

此教育项目更获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处推荐予全港中小学校。过去两个学年,计划“敲敲香港”工作坊分别以“生活之道”及“富足之道”为主题,探索古今香港人如何追求安定的生活,并回看不同的谋生方式,分享古今富足和成功的要素。两个学年累计超过 200间中小学,逾44000名师生参与。

第三学年聚焦“文化之道” 推出三站式学习旅程

2025/26学年为计划的第三年,将以“文化之道”为主题,带领学生重新发现“学校”及“节庆”这两个独特的空间与时间,探讨古今香港人如何传承和实践文化。

“敲敲香港│文化之道”工作坊为全港高小及初中学生设计了结合科技与亲身体验的三站式学习旅程:第一站﹕考察导赏。学生将乘坐配备AR扩增实境设计的“敲敲香港”巴士游走社区,发掘社区历史文化故事。工作坊亦设有虚拟导赏,利用AR及VR技术,让学生于校内体验仿如身历其境的参观之旅。第二站﹕文化认识课。透过认识香港学校和教学内容的变迁,了解社会结构及价值观的转变;同时亦会探讨香港中西节庆,体现香港中西文化交萃的一面。第三站﹕3D打印创作课。学生将在课堂学习3D打印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并将观察所得一步步转化为立体数码模型,以其3D打印成品制作独一无二的印章,为学习留下具体的印记。

礼贤会彭学高纪念中学中国历史科主任关卓峯老师分享,该校约120名中三同学参与了“敲敲香港│富足之道”工作坊,亲身到大埔林村及荃湾南丰纱厂考察,了解不同时期各大产业如何成就香港的富足故事。关老师表示:“在过去一年的课堂内外学习中,我校学生跳出课室,亲历社区,学习变得更实体化,不再流于文字。他们学会了留意、尊重历史建筑的活化,不再平面地学习中国历史及中国文化课题。”他期望即将展开的“敲敲香港”工作坊“文化之道”计划,能让学生来一次古今学校的对比,由学校建筑、学习材料、师生关系、校规等方面,让学生鉴古知今,继往开来。

设计及文化工作室教育总监马健聪先生补充:“香港就像一个大型博物馆,身边一事一物都有独特的故事。只要引导学生‘敲敲’这些历史痕迹,就能激发他们对香港的兴趣与感情,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支援非华语学生 推出双语艺术文化教材套

为推广中国文化及艺术予非华语学生,工作室特别预备了双语艺术教材套。继第一阶段的“器物”及第二阶段的“建筑”主题后,第三阶段将以“绘画”为主题,向非华语学生介绍中国绘画艺术。教材套内含导师手册、教学简报、教学影片及多媒体素材等,方便老师灵活运用,配合高小及初中各学科课程。(完)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