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赏非遗”嘉年华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食物制作技艺精粹。
首届“香港非遗月”刚刚圆满结束,有立法会议员关注其经济效益。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副局长刘震回应指,截至6月21日,参与人次已超过8.5万,预计总参与人次超过10万。虽然没有具体的旅客比例数字,但活动开幕礼及非遗嘉年华都选址为旅客众多的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广场,反应非常正面,康文署日后会继续加强文旅融合。
刘震说,首届“香港非遗月”包括超过80场非遗表演、60个非遗互动体验摊位和24个“非遗精华游踪”活动,涵盖超过100项非遗项目。应康文署邀请,超过20个社区团体参与筹办当中的活动,增加“香港非遗月”在社会的覆盖力和渗透力。他形容,活动成功凝聚社会对香港和内地非遗的认识,透过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协作,以及本地和内地非遗团体及工作者的积极参与,让市民及旅客感受到“香港处处有非遗”。
立法会议员兼工联会会长吴秋北说,非遗并非犹如化石般在博物馆展示,而是需要具备活力,要有传承和经营,建议政府在认证与管理等机制方面作更好的结合。刘震回应指,康文署已收集相关资料,当中包括邻近地区的认定机制、管理制度及传承人取消方法等等,稍后会因应香港非遗传承的实际状况,拟备符合香港情况的方案。
选委界议员刘智鹏称赞,“香港非遗月”取得成功,是中国首个城市以一整个月份举办与非遗相关的活动。他认为,非遗包括衣食住行,尤其是需要饮食界支持,期望局方明年加强合作,推出非遗菜单。刘震强调,政府愿意同包括饮食业在内的不同界别合作,希望能扩展活动种类,增强“香港非遗月”的影响力。
(点新闻记者王哲报道)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