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浩然
国家“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这一明确定位为香港的未来发展描绘了崭新蓝图。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香港正站在从国际金融中心向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转型的关键节点。这一转型既是历史性机遇,也伴随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化优势为动力,将成为香港能否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完善配套 加强创科教育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毋庸置疑,资金流动自由、法制健全、税制简单等优势,为创科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然而,过去香港经济过度依赖金融、地产业的结构性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推动建设国际创科中心,正是香港突破产业单一化困境的关键路径。这一转型并非易事,香港面临着科研与产业链脱节、初创企业生态尚待完善等挑战。尤其如何将金融优势有效转化为支持科技创新的动力,需要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可喜的是,近年香港已在创科领域迈出坚实步伐,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加快建设、北部都会区规划的推进,都显示出香港在这方面的决心与行动。
优化机制 发挥协同效应
在创科发展的诸多优势中,香港的高等教育资源尤其值得关注。根据《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香港首次有八所大学同时上榜,其中五所跻身全球百强。更令人惊喜的是,香港的岭南大学及教育大学首次上榜即表现优异。这一成绩证明香港高等教育的卓越品质,更为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提供了坚实基础。
岭大在数字人文与创新管理及教大在教育科技方面的独特优势,港大、中大、科大在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等前沿领域的深厚积累,理大在工程技术方面的专长,再加上城大在创新设计方面的特色,共同构成了香港创科发展的完整生态系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任职的岭南大学,传统上以博雅教育见长,近年来在秦泗钊校长带领下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跨学科融合,创立了数据科学学院、跨学科学院及岭南高等研究院,为香港创科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字化人文视角和社会洞察。
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势,香港需要在“政、产、学、研、投、用”各环节形成有效协同。特区政府应当扮演更积极的引导角色,透过增加科研投入、完善创科基础设施、提供税务优惠等措施,为创科发展创造有利环境。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需要深化。香港各大学拥有大量具备商业化潜力的科研成果,但转化率仍有提升空间。建立更顺畅的技术转移机制,鼓励学者创业,支持学生创新,都是值得推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香港需要更好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香港高校可以与内地企业、研究机构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申请国家科研项目,实现“香港研发、大湾区转化”的协同效应。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上,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征程已经开启。这条道路虽然充满挑战,但香港拥有足够的优势与条件实现这一目标。特别是雄厚的高等教育资源,将成为香港创科发展最可靠的动力源泉。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所高校都将发挥独特作用,从港大、中大、科大的前沿技术突破,到岭大、教大的数字化人文社会创新,共同构建香港创科发展的完整图景。
(作者系岭南大学数据科学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学部正教授兼负责人)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